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04
2024
11

免疫力提升 毕可恩论食积与小儿疾病撷要

发布日期:2024-11-04 09:39    点击次数:86

小编前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小儿喂养已经由吃不饱(营养不良)变成了吃太多(营养过剩)的矛盾。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有抚养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很多儿童由爷爷奶奶辈带大,而爷爷奶奶辈在童年或者在养育孩子时因为物质条件的缺乏而多存在)、西方营养学家的理念与我国国民体质的锲合度存在差异(如中国婴幼儿不少存在牛奶过敏)。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与饮食不当,导致在婴幼儿发病上“食积为百病之贼”毫不夸张。毕可恩教授为山东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其在论治食积上有独到经验,在他的《毕可恩儿科经验辑要》一书中即有大量篇幅描述“食积与小儿疾病”,小编撷其要点分享于下,具体内容可参看原书。

小儿食积的形成

小儿生理特点——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与脾常不足的矛盾

喂养不当

护理不周

小儿食积的症状表现

乳食停积:腹胀满腹痛,按压腹部则疼痛加重,喜俯卧睡眠,纳呆厌食,腹痛欲便,便后痛减,大便酸臭,或呈不消化状,舌苔厚腻。

食积化热:腹胀腹热,手足心发热,下午和夜间面颊红赤,可有低热,口渴喜饮,夜间睡卧不安,睡中头额汗出,常心烦哭闹,大便闭涩,小便如米泔样,舌质红赤。素来脾气虚弱者,舌质可偏淡。

小儿食积的阶段性

食积早期阶段(伤食)

发病机制:小儿肠胃绵脆,易饥易饱,因而最易被饮食所伤。

证候表现:突然发生呕吐,腹泻,嗳腐酸臭,或因腹胀作痛而躁扰不宁。舌布厚腻苔或垢腻苔,舌质正常。

治法处方:消食化积——消积化滞汤(验方)。

焦三仙、槟榔各9g,枳实6g,炒莱菔子9g,陈皮6g,生姜3片。

食积化热阶段

发病机制:乳食停积胃肠,积久则郁而化热。

证候表现:腹胀腹热,下午、夜间面颊潮红,或有低热,烦躁,夜卧不宁,睡中头额汗出,大便秘涩,口热口臭,手足心热,进食则腹痛,便后痛减。舌苔厚腻,舌质红赤。

治法处方:消食导滞,兼清里热——消积化滞汤加连翘、黄芩各9g。

积热伤津阶段

发病机制:乳食积滞,久郁化热,灼伤胃津。

证候表现:纳呆厌食,腹热腹胀、手足心热、口渴欲饮、睡中头额汗出、面颊潮红。舌苔厚腻,明显剥脱,舌质红赤;或全舌均无苔,舌质红,舌面布有胖大的舌蕾。素来脾虚者,可见舌质偏淡。

治法处方:舌质红赤,腹部胀满者,应消积清热、养胃生津并施。腹部软者,应清热养胃生津。舌质偏淡者,均佐以补脾。

消积清热生津汤:焦山楂15g,槟榔、炒莱菔子、连翘各9g,天冬、麦冬、玉竹各12g。适于舌质红、舌苔明显剥脱或无苔而腹胀者。

清热生津汤:沙参15g、玉竹12g,天冬、麦冬各12g,连翘9g、生石膏18g。适于舌红无苔而腹软者。

脾胃并伤阶段

发病机制:食积日久失治,或经误治则必使脾气胃气并伤。

证候表现:面黄肌瘦,神情倦怠,腹大筋露,粪便稀塘,进食则便,食少便多,易自汗盗汗,并易反复感受外邪。舌质淡,舌体瘦,舌苔极少,或布薄白苔,舌中心有剥脱,或舌光无苔。

治法处方:消补兼施——补脾化积汤。

党参、炒白术各9g,炒山药15g,陈皮9g,炒扁豆12g,焦山楂、槟榔、炒莱菔子各9g,甘草3g。

若腹胀而软者,为积已去,属虚胀,去焦山楂、槟榔;汗出多者加黄芪15g;食欲不振者,酌加天冬、麦冬、玉竹各12g,滋养胃津以生胃气。

图片

舌象在食积全程中的变化规律

伤食阶段:苔白厚腻或垢腻,舌质正常。

食积郁热阶段:苔白或黄厚腻,间有剥脱,舌质红赤。

郁热伤津阶段:舌无苔或舌苔厚腻有明显剥脱,舌质红赤。

脾胃并伤阶段:舌无苔或有薄白苔,中心有剥脱,舌质偏淡舌体瘦。

图片

食积在小儿发病学中的地位

小儿食积与感冒

发病机制:食积郁热,感受外邪。

证候表现:食积郁热阶段的症候+初感风寒证候(如鼻塞流清涕,但为时短暂,鼻塞流清涕即变为鼻干无涕)。

处方:解肌清里消积汤(验方)

金银花15g,连翘、柴胡、葛根、桔梗各9g,板蓝根12g,生石膏30g,焦山楂、槟榔各9g,枳实6g,甘草3g。

若流清涕明显者,加荆芥、防风各9g,以外散表寒;若鼻塞明显者加细辛3g,以散寒透窍。

食积与小儿咳嗽

发病机制:食积郁热,灼津炼液成痰,郁热痰浊上蒸于肺,影响肺的宣肃功能而形成咳嗽。

证候表现:食积郁热证+咳嗽(以夜间或在黎明时尤为明显;其喉间大多可闻及痰声,即是在安静入睡时,亦可闻及喉间痰声)。

处方:消积化痰汤。

焦山楂、槟榔、枳实、炒莱菔子、连翘、桔梗、炙枇杷叶各9g,全瓜蒌15g。

食积与小儿哮喘

发病机制:日久则易成积化热,积热上蒸于肺,致肺气不利,又加热邪灼津成痰,痰浊上阻于肺,即可导致哮喘发作。

证候表现:食哮症状(如喉间有痰鸣声,当突然过食肥甘滋腻时,哮喘可随即加重)+食积郁热症候。

处方:消积定喘汤(验方)。

站群论坛

焦山楂12g,槟榔、枳实、连翘、炒莱菔子、炒莱菔子、桔梗、地龙、炙枇杷叶各9g,皂角3g,全瓜蒌15g。

食积与小儿高热惊厥

发病机制:食积郁热和表邪化热入里的热,两热相合,使里热骤然炽张,心肝火动而发惊厥。

证候表现:食积郁热的症候+感受外邪的症候(如突然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等表现)+表邪化热入里、心肝火动证候(抽搐、神志不清、咬牙握拳、两目窜视等)

处方:解肌清里消积汤加钩藤、菊花各9g。

食积与小儿癫痫

发病机制:食痫者,因乳食过多,伤动脾与胃,或食停中肮,内生痰热,气逆上冲。(《普济本事方》)

证候表现:癫痫一般证候(如突然仆倒,意识丧失,两目直视,四肢抽动,移时即醒,醒后一如常人等表现)+食积郁热症候。

处方:消积定痫汤。

365站群VIP

焦山楂、槟榔各12g,枳实、炒莱菔子、连翘、黄芩各9g,炒栀子6g,钩藤、菊花各9g,薄荷6g。

食积与小儿口疮、口臭

发病机制:心脾积热,熏蒸口舌,腐烂肌膜。

证候表现:食火口疮证候(口腔颊黏膜、唇、舌、齿跟有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或白色糜烂点)+食积郁热证候。

处方:消积泻心汤(自拟)。

焦山楂、槟榔各12g,枳实6g,连翘9g,炒栀子6g,生地黄12g,竹叶9g、灯心1.5g。

图片

食积与小儿夜啼

发病机制:食积郁热烦扰心神。

证候表现:夜啼+食积郁热证候。

处方:消积安神汤。

焦山楂、槟榔各9g,枳实3g,连翘9g,竹叶6g,生地黄9g,灯心1g,钩藤、菊花各9g,生龙骨、生牡蛎各12g。

食积与小儿营养不良症

发病机制:食积则影响脾胃的功能,使气血津液化生无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证候表现:具有疳证常见的特征性症候(如形体干枯羸瘦,精神萎靡,毛发憔稀等)+乳食停积的表现。

处方:消积益脾滋液汤(自拟)

党参、炒白术各9g,炒山药、焦山楂各12g,槟榔、炒莱菔子各9g,当归、天冬、麦冬各12g。

食积与小儿厌食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发病机制:食积阻滞气机与胃津伤。

证候表现:纳呆厌食+食积的表现(如肚腹胀满,喜俯卧睡眠,舌苔厚腻等)/食积郁热伤津的表现(如烦躁,夜卧不宁,唇红口干,手足心热,大便秘结,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处方:消积养胃汤(验方)。

焦山栀12g,槟榔、炒莱菔子、枳实各9g,天冬、麦冬、玉竹、炒山药各15g,连翘9g。

食积与营养性贫血(参考食积与小儿营养不良症)

食积与小儿疖疮

发病机制:《证治准绳》云:“热毒疮疖,因乳哺过早, 或嗜甘肥, 脏腑积热。”

证候表现:与食积郁热有关的疮疖, 多此起彼伏, 反复难愈。小儿有明显的食积郁热表现, 如腹热腹胀、 手足心热、舌苔厚腻、 舌质红等。

处方:消积解毒汤(验方)。

金银花15g,菊花9g,蒲公英12g,竹叶9g,焦山栀 12g,槟榔、枳实、炒莱菔子、防风、连翘各9g,生甘草3g。

食积与小儿腹痛、便秘

发病机制:积热蕴结大肠, 灼伤津液,而致传化失常,引起便秘。

证候表现:因食积引起的腹痛、便秘,临床上必定兼有腹部胀满、夜卧不宁、手足心热、舌苔厚腻、舌质红等食积郁热的表现。

处方:腹痛者,消积化滞汤;便秘者, 消积通便汤(验方)

消积通便汤:焦山楂12g、槟榔、炒莱菔子、枳实、连翘各9g,当归18g,全瓜蒌30g。

食积与小儿吐、泻、痢疾

发病机制:乳食停积,胃失和降,故呕吐;乳食内停,谷反为积,水反为滞,脾不升清而下陷,故泻痢。

证候表现:除有呕吐、泄泻、痢疾的常有表现外。其发病与食积有关者 , 必兼食积的常有表现,如腹胀、苔厚腻等。如因热积致吐泻者,必伴热腐味重,因寒而致者,必吐泻清冷。

处方:寒吐寒泻者,兼以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消食化积之品;热吐热泻者, 兼以清热和胃或清肠止泻,方用竹茹汤止吐,葛根芩连汤止泻,均须加消食化积之品;痢疾者,兼以清肠止痢, 方用白头翁汤加消食化积之品。

后学管见:积食作为一个病理产物,可以作为病因可引起诸多病理机转,如食积滞气、食积生湿、食积酿痰、食积化热、积热伤阴、食积伤脾、食积成癥等等,从而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食积滞气——腹痛、便秘,食积生湿、酿痰——咳嗽、咳喘、鼾证、鼻渊,食积化热——口疮、汗证、便秘、夜啼、疖肿等等。更有在食积基础上复合其他因素综合发病的情况,如食积化热,熏蒸肌腠毛窍,毛孔在舒张状态以透热,如气候变化或患儿贪凉饮冷,外寒一束,表气亦闭,可出现外寒里热诸症,如乳蛾、鼻渊、高热惊厥、喘嗽(诸贤谓小儿“纯阳”之体,易于化热,实则与此有关)。临床诊察复感儿尤其少见教材所述肺脾气虚,反而多见食积证候,此实非禀赋不足,而是养护不周。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Powered by 健康生活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