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10
2025
04

运动建议 华佗夹脊论:代代秘传的救命奇穴,就在你的背上

发布日期:2025-04-10 16:40    点击次数:177

说起中医外科手术史,离不开的一个医家就是华佗,比如我们熟知的麻沸散、刮骨疗毒法,传说皆出自华佗之手。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被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图片

除外科外,华佗对于针灸,用得也可谓出神入化。《三国志·魏书·方剂传》就记载,华佗治病“若当灸,不过一两处,每处不过七八壮,病已应除。若当针,已不过一两处,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吾。’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已行差”。

图片

针灸是中医传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华佗在针灸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其在穴位的探索与应用方面成果斐然。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以华佗命名的一组穴位——“华佗夹脊穴”。

01

夹在督脉与膀胱经中间人体最特殊的“养阳奇穴”

马王堆出土的现存最早的经络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就记载了:“足太阳脉循行'夹脊’,灸足太阳脉可治'夹脊痛’。”夹脊穴,又称侠脊穴。《黄帝内经素问·刺疟》也记载:“十二疟者……又刺项下侠脊者必已”。

图片

▲ 《足臂十一脉灸经》

“夹脊”之名虽很早就有,但最早提出夹脊穴明确位置概念的是葛洪,其《肘后备急方》云:“华佗治霍乱已死,上屋唤魂,又以诸治皆至,而犹不瘥者。捧病患腹卧之,伸臂对以绳度两头,肘尖头依绳下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不治者,可灸肘椎。已试数百人,皆灸毕即起坐。佗以此术传子孙,代代皆秘之。”

图片

▲ 《肘后备急方》

即华佗治疗霍乱十分严重将欲死的病人,会采取一种特殊的方法。如果常规的治疗方法都尝试过了仍无效,华佗会让病人趴在床上,然后伸出手臂,用绳子量取从手臂两头之间的长度。接着,他会让患者的肘尖对准绳子的一端,沿着绳子向下,找到背部脊柱大骨旁边的穴位,穴位距离脊柱大约一寸的位置。华佗会在这些穴位上进行艾灸,每次灸一百壮。如果病人仍仍不见好转,则可尝试灸肘椎部位。华佗用这种方法治疗过数百人,每次艾灸完成,病人立刻就能坐起来。华佗将这种医术传授给了他的子孙,并且每一代都将其视为秘密,不外传。

图片

所以夹脊穴不是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夹背脊大骨穴中去脊各一寸”,犹如将脊柱夹在中间,故得名“夹脊穴”,同时为华佗所创。而首先将“夹脊穴”称为“华佗夹脊穴”的是近代针灸大师承淡安,于其著作《中国针灸学》中提出,并将华佗夹脊穴归入经外奇穴。

我们知道,人体主要的经脉为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条,又被称为“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外又有十二别经、奇经八脉,还有经外奇穴。

图片

华佗夹脊穴为经外奇穴之一,其内夹脊里督脉,外临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为“阳脉之都纲”“总督诸阳”,统领一身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为巨阳,可以通过督脉之别,与督脉之阳气化生精微,所以阳气非常强盛。而华佗夹脊穴被夹在两者中间,把全身阳气串联起来了,堪称人体上最特殊的“养阳奇穴”。

02

华佗夹脊治百病

前面已经提到过,华佗夹脊穴并不只是一个穴位,而是一组穴位,共用34个穴位。关于华佗夹脊穴的位置,承淡安先生认为夹脊穴为自第一椎至第十七椎,每椎下从脊中旁开0.5寸,凡34穴。现在的教科书或有关腧穴著作多源于承淡安先生之说,认为华佗夹脊穴在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

但也有不少学者对华佗夹脊穴的定位提出了稍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华佗夹脊穴研究与临床应用》一书中则提出“华佗夹脊穴以定位于脊柱正中旁开1寸为宜”的观点。其认为:“然考华佗所取之'夹脊穴’实为其取背俞穴的方法,华佗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不但将背俞距脊柱正中由1.5寸改动为1寸,而且在上下椎体之间也做了改动,这种改动意义重大,既保持了背俞穴特有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注重敏感点)作用,又可避免伤及内脏,亦即改动后的夹脊穴具有背俞穴的功效而针刺较背俞穴安全,突破了'灸之则可,针之则不可’的局限,诸穴既能针刺又能艾灸,扩大了治病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这也说明了,华佗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邻近。

图片

背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分布的穴位,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部的节点,且与人体内脏相互对应关联,因此是连接人体内外的枢纽,可反映人体内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灵枢·背俞》提到:“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张景岳说:“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这表示了背俞穴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华佗夹脊穴与背俞穴一样,与五脏之间紧密联系。

图片

因此,华佗夹脊穴既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能联络沟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二脉,针灸时能起到夹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又与诸脏腑背俞相邻,能输转五脏六腑之气。

不同节段的华佗夹脊穴主治的病症有所不同。胸1至胸6夹脊穴多用于治疗肺、心、上肢疾病,其中胸1到胸3夹脊穴可以疏风宣肺、止咳平喘、通经活络,偏治肺脏及上肢疾病;胸4到胸6夹脊穴可以宣痹通阳、宁心定悸,偏治心胸、神志类疾病。胸7至胸9夹脊穴能宽胸利膈、疏肝和胃、利胆止痛,主要治疗胸膈、肝胆类病症。胸10至胸12夹脊穴能调肾理肠,主治肾脏及胃肠类病症。而腰1到腰5夹脊穴则多治疗腰骶、泌尿、生殖系统及下肢病症。

图片

一般认为,华佗夹脊穴是从第一胸到第五腰椎附近的一组34个穴位。但随着现代临床的研究及应用,华佗夹脊穴的范围不断拓展,广义的夹脊穴又加入了颈夹脊和骶夹脊穴。

而经扩展的第一颈椎到第五颈椎的夹脊穴,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第五颈椎到第七颈椎的夹脊穴,主治头颈、肩、上肢疾病;第一骶椎到第四骶椎的夹脊穴,主治下肢疾患。

从头面五官,到肩颈四肢,再到五脏六腑,可以说全身上下的疾病都可以在华佗夹脊穴中找到相应点,因此我们临证治疗时可以结合疾病特点选择适宜的夹脊穴节段。

图片

同时华佗夹脊穴对于治疗各种疼痛具有奇效,尤其对治局部的肩、颈、背、腰疼痛更是效果显着。比如《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中云:“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夹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其中就说明了华佗夹脊穴对治痛证的效果,十分显著。

我们还常将华佗夹脊穴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的多种的病症。比如小儿发烧食不下时,我们推荐推华佗夹脊穴,用手指指腹小力按压。一般三岁以下小儿由下往上进行,三岁以上由上往下;第三椎之上沿上下方向推,第三椎之下则左右推。

同时,我们问止中医首席医疗官林大栋博士的《中医超级儿童私房课》中,还提到小儿咳嗽、小儿便秘,以及小儿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都可以通过按推华佗夹脊穴的方法来缓解。

▲ 点击了解《中医超级儿童私房课》 

03

现代名家运用华佗夹脊穴的经验

华佗夹脊穴有很多功效,同时也有很多操作的手法,比如推拿、针灸、按摩、刮痧、捏脊法等等。现代名家也善用各种手法,来将华佗夹脊穴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郭剑华应用华佗夹脊穴经验

选穴特点:郭老师临床取颈部夹脊穴位置在第1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3寸,腰背部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并且将各部位的夹脊穴主要作为治疗颈、胸、腰椎疾病的主穴,每次取夹脊穴2~4个,同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中医辨证配以辅助取穴。

图片

郭老师认为腰背部的夹脊穴与背俞穴部位临近,功效相似,如夹脊T3、T5、T7、T9、T11、L2分别与肺俞、心俞、肝俞、脾俞及肾俞相对应,临床可以以夹脊穴代替背俞穴使用。根据临床查体发现,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常反映在夹脊穴有压痛,或有阳性反应点及条索样结节,由于压痛点、阳性反应点或条索样结节反映病变的根源所在,因此郭老师临床要求必须取该穴进行治疗,常会获得速效。

针刺方法:郭老师在临床中针刺夹脊穴主要选用0.5~1寸的一次性无菌性毫针,主要采用斜刺、直刺、梅花针叩刺三种方法。

斜刺即针尖以45度或75度向脊柱中线刺入。主要适用于颈部夹脊穴,且体型较瘦的患者。

图片

直刺即针尖垂直于皮肤刺入。郭老师认为直刺华佗夹脊穴安全可行,通过局部解剖知识,可知每椎棘突下旁开0.5同身寸为标准,深刺时均能抵达椎板,在椎体上测得椎板侧缘距中线宽度,最窄处也达1cm以上,近于0.5同身寸,所以直刺夹脊C5~L5不致刺入胸腹腔而损伤脏器。且针尖置于椎板之上,即使患者突然咳嗽或偶然移动身躯也不致造成意外。

而梅花针叩刺主要用于外伤肿胀、穴位压痛明显的患者,如急性腰扭伤、胸腰椎小关节错位等,通过梅花针叩刺加拔罐放血,可以达到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的作用。

图片

灸疗方法:主要有隔物灸和艾盒灸。适用于风、寒、湿邪为患,且体质虚弱、怕冷的患者。隔物灸主要采用隔姜、隔蒜灸,即在病变部位的夹脊穴上分别放上厚约0.1cm的姜片或蒜片,在上面点燃拇指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每次3~5柱;艾盒灸即是将点燃的艾条插入艾盒中,并放在病变部位的夹脊穴上施灸,每次20~30分钟。

推拿手法:郭老师在临床中治疗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疾病时,尤其注重在相应夹脊穴上施以推拿手法,主要有滚、推、点压、弹拨等手法。

365建站

滚法分为鱼际滚法和四指滚法。鱼际滚法即是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四指滚法即是用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颈、胸、腰部夹脊穴均可运用此法,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松弛颈及腰背部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

图片

推法分为拇指推法和掌根推法。拇指推法即是用两手拇指指腹为着力点分别放于脊柱两侧夹脊穴,其余四指并拢作支点以助拇指用力,由上而下平推;掌根推法即是以两手掌根为着力点分别放于脊柱两侧夹脊穴上,由上而下平推。郭老师要求施术时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用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可以涂抹少量油性递质或滑石粉,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点压法分为两点式点压法和三点式点压法。两点式点压法即是用一手的食、中指指端分别放于棘突两侧对称点压脊柱两旁的夹脊穴,从大椎旁开的夹脊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三点式点压法即是用食、中、无名指指端呈“∴”形状,中指为三角形上点,食、无名指分别为其余两点,上点点压督脉穴位,下两点分别对称点压脊柱两旁的华佗夹脊穴,从大椎及大椎旁开的夹脊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在点压时要求要有一定的力量,要尽量追求渗透感。

图片

弹拨法分为单指弹拨法可叠指弹拨法。单指弹拨法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夹脊穴或夹脊穴上及周围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点上在点按的同时并左右拨动,力量由轻到;叠指弹拨法是指用双拇指重叠,以加大指力,用下面的拇指指腹点压并左右横向弹拨夹脊穴及周围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点,在点按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郭老师要求用力要均匀、深透力要强,在点按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等软组织。(以上摘自郭剑华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郭剑华应用华佗夹脊穴经验》)

郭剑华运用夹脊穴案例举隅

赵某,男,47岁。5年腰痛病史,以隐痛为主,1天前弯腰抬物时用力过大致腰痛加重,休息不能缓解夜晚疼痛剧烈,在家人搀扶下缓慢步入病房。俯仰转侧困难,翻身屈髋受限,活动时腰警部牵扯疼痛明显,但无下肢放射痛、牵扯痛等症状。查腰部生理曲度变直,略向右侧弯,腰3~骶1椎右侧肌肉板结且明显高于左侧肌肉,有明显压痛感,直腿抬高试验(-),加强实验(-)。MRI检查显示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舌质暗红舌边有瘀点,脉弦紧。辨证为急性腰扭伤(气滞血瘀型)。

图片

用0.30mmx50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先从右侧取腰3~5椎3个夹脊穴加上右侧委中穴,自上而下针刺,得气后摇大针孔出针,再从左侧取腰3~5椎3个夹脊穴及左侧委中穴自上而下行相应手法,术毕患者立即下床活动,前俯后仰左右扭转都灵便自如,疼痛不适之感解除大半。(以上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年8月第32卷8期)

张春红教授针刺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特定性地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导致其脱髓鞘病变的自身免疫病。张教授根据西医强调多发性硬化发病在大脑,而中医学理论中阐明“脑为元神之腑”,以强调脑神在多发性硬化发病中的重要性,认为脊髓上通于脑,脑为精髓汇聚之处,化为元神即脑神,故脑神充足可统领肢体,主感觉运动。若脑髓空虚,神失所养,可致肢体失于统领而筋脉弛缓无力,同时脑有藏精的特点。若脑神失司,精不得藏,则可影响气血生成,使经脉失于濡养引发多发性硬化,通过-肾-髓-脑轴之说,针刺华佗夹脊穴以激发肾气,使肾精充足,脑神得养,气血生化之源充盛,则五脏六腑功能强盛,故气血调和,筋脉骨肉强劲有力,故张教授认为脑神的调养与肾、督、髓关系密切。现代医学认为多发性硬化病变在脑与脊髓,与督脉循行相吻合。

图片

华佗夹脊穴位于胸背部督脉与膀胱经第一侧线之间,从而与督脉及膀胱经紧密联系,二者同为阳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会合之处,于整个经络系统中成为核心经脉,与五脏六腑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故针刺华佗夹脊穴为激发督脉、膀胱经经气运行起到桥梁沟通的作用,起到强督脉之阳、益肾填髓、疏通经络脉道的作用和功能。

针刺取穴:颈背部华佗夹脊穴、人中、印堂、上星、百会、风池、完骨、天柱、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丘墟、太溪、太冲。

图片

操作方法:嘱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腰背部,选用针具0.3mm×40mm,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穴位处,针刺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旁开0.5寸,每侧各17穴,共34穴。诸穴均取45°斜刺,施以平补平泻手法,针刺深度0.3~0.5寸。

患者会出现针刺样放电感,针感以患者能接受为宜。同时加刺人中、印堂、上星、百会、风池、完骨、天柱等穴位,印堂平刺0.3寸,提插泻法,上星平刺0.2~0.3寸,透向百会方向,平补平泻,风池刺向鼻尖方向,针刺深度0.5~1.0寸,行捻转泻法,兼以平肝风。配合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丘墟等四肢阳经穴,均直刺1.0~1.5寸,再加双侧太溪、太冲均直刺0.5寸。夹脊穴的刺激量及行针次数,依病情轻重自行掌握。并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特点加减穴位,如髓海不足者酌加肾俞、三阴交、太溪;气血亏虚者酌加气海、关元、足三里;阳虚者针刺后灸中极、关元。诸穴留针30min,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以上摘自《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1年2月第10卷第1期)

图片

图片

张春红教授针刺华佗夹脊穴配合中药治疗多发性硬化案例举隅

患者男,51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且行走不稳4月余,于2020年7月2日就诊于某医院针灸科门诊。患者于2018年3月出现双足前掌麻木感,左侧明显,4月麻木感逐渐上升至膝盖以下,出现行走不稳,容易摔倒,5月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迈步困难,上下楼及蹲起费力等。查颅脑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大小不一类圆形的T1低信号,T2高信号,颈胸髓MRI见髓内异常,脑脊液指数增高,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予营养神经、激素、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后症状好转,改为口服。1个月后,患者自觉症状加重,偶有尿等待,于医院就诊,收入院,经治不适症状较前无明显变化,遂就诊于本院门诊。

刻症:神清,精神可,语声低微尚流利,有疲乏感,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缓慢不稳,脐水平以下痛觉明显减退,未诉头晕,双上肢活动正常,无饮食水咳呛,情绪低落,纳呆,夜寐欠安,二便费力。舌暗红,苔薄白,脉弦滑。体格检査:双侧巴氏征(+),膝腱反射(++),跟腱反射(++)。中医诊断:痿证;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

张教授予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治疗方法:(1)针刺治疗。取华佗夹脊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小肠俞、八髎穴,加百会、四神聪、上星、印堂、双侧风池、太溪、承扶、委中、承山、足三里、阳陵泉、涌泉。操作过程:嘱患者俯卧位,涌泉直刺0.3~0.5寸,不施手法,阳陵泉针刺1.0~1.5寸提插捻转泻法,余穴手法同前。留针30min,可间断于夹脊穴行手法刺激,以患者接受为度,每周治疗5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2)中药治疗。中药处方:熟地黄20 g,山药15g,黄芪30g,黄精20g,党参30g,白术15g,当归20g,川芎10g,炙龟板10g,鹿角霜10g,焦麦芽9g,续断15g,柴胡10g,钩藤20g,白芍15g,茯苓10g,菟丝子15g,女贞子20g,首乌藤3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过程: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麻木沉重感明显好转,治疗5个疗程后,患者自觉麻木界面下降至小腿,可独立缓慢行走,二便正常。(以上摘自《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1年2月第10卷第1期)

图片

365站群VIP

04

结语

华佗夹脊穴作为中医针灸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卓越的医疗价值。从其起源于华佗的医学智慧,到历经岁月在穴位定位、主治病症及操作手法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这组穴位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

它不仅是连接人体内外的枢纽,与督脉、膀胱经紧密相连,能调理脏腑、疏通经脉,还因其特殊的位置,成为人体的“养阳奇穴”。在现代临床中,其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常见的疼痛病症到复杂的多发性硬化等多种疾病,不同节段的夹脊穴针对不同部位和系统的病症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小儿的健康问题都有着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意义。

通过现代名家临床经验分享,我们看到了华佗夹脊穴在实际治疗中的丰富应用和显著疗效。他们在穴位选取、针刺方法、灸疗手段及推拿手法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创新实践,为华佗夹脊穴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医学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为健康事业贡献着力量。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华佗夹脊穴将会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价值。

· · ·  END  · ·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相关资讯
热点资讯


Powered by 健康生活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